在基督教史上,时时有运动发生, 十九世纪初期, 在英国崛起的一个运动, 也出现在欧洲大陆上的瑞士、德国和其他国家。弟兄运动(Brethren movement〕开始于1820年代后期,于爱尔兰和英国的基督教改革运动,以达秘(John Nelson Darby)、慕勒(George Muller)、葛若弗斯(Anthony Norris Grove)及牛顿(Benjamin W. Newton)等为主要代表人物。他们特别强调遵守圣经的话,弃掉形式上的组织, 没有总会、分会, 没有牧师、平信徒, 所有信徒称对方“弟兄”和“姐妹”。
弟兄会形式的聚会开始于爱尔兰的都柏林 (Dublin)。都柏林聚会开始之后, 该类似的聚会在短时间内相继在英国的的比利斯都(Bristol)及普里茅斯(Plymouth)开始。外人根据他们的特点来称呼他们为“普利茅斯弟兄会” (Plymouth Brethren)。
1820年代后期,弟兄运动几乎在同一时间在不同地方,包括都柏林、伦敦、普利茅斯等地开始〔并非集中普利茅斯),各群体之间一开始没有直接接触。1825年, 在都柏林, 爱德华·克伦宁(Edward Cronin)和爱德华·威尔逊(Ed-ward Wilson)决定脱离宗派, 开始在家中自行聚会、擘饼, 开始了第一次的“奉主名聚会” 。后来,爱德华·威尔逊离开英国, 但是法兰西斯·赫契生 、约翰·贝勒特、约翰·纳尔逊·达秘、安东尼·葛若弗斯陆续加入了他们。
就如布鲁斯(F. F. Bruce) 所言, 弟兄会运动的主要目的不是在信仰教义(doctrines) 的改革, 而是在礼仪上的变革。他们希望回到信徒时代自由的事奉和简朴的敬拜方式。他们从圣经中看见信徒之间并没有所谓“平信徒”和“圣品人员”之区分。信徒皆有君尊祭司的身份(《彼前>2:9-10),因此圣礼(圣餐、浸礼)并不需要由圣职人员主领, 一概由弟兄带领任何聚会。 弟兄会强调信徒皆祭司的观念, 在教会提倡人人事奉, 因此会内不设教阶, 共同建立上帝的家。专职牧养人员极为罕见, 虽然现在渐趋普遍; 专职传道员与圣经教师旅行范围极为广阔。他们盼望基督不久将再临, 并坚守圣经真理。同时, 弟兄会运动看重聚会的内在动力过于外在的形式, 例如在任何聚会中都非常强调圣灵的引导和感动。弟兄会不喜欢他人称之为“宗派”。弟兄会自称本身是“奉主名聚会”的一群神的儿女。
可惜,弟兄会在短时间内也发生了内部的纠纷。 1848年,他们中间就因为是否接纳所有信徒参加的擘饼聚会的问题,而分成了“闭关弟兄会”(Exclusive Brethren)和“开放弟兄会” (Open Brethren)两派。1848年,英国普利茅斯弟兄会(Plymouth Brethren)分裂以后,支持达秘的聚会被称为闭关弟兄会(Exclusive Breth-ren),支持慕勒及其毕士大(Bethesda) 聚会的则被称为开放弟兄会。
弟兄运动在华人教会中也留下了很大的影响。例如倪柝声的《教会的正统》认为弟兄运动是《启示录》第2至3章中, 回到使徒正统,弟兄相爱的非拉铁非教会。